山西报国寺官网
当前位置 : 山西报国寺官网 >>禅修 >>生死奥秘
佛菩萨都在看你
佛菩萨都在看你
您的素质谁说了都不算,一切都在您的行动中!
修行你我他
修行你我他
  修行对于我而言,有两个字“放下”。对于你而言,也只有两个字“不弃”。对于他而言,也只有两个字“负
皈依三宝
皈依三宝
皈依三宝是我们走向解脱的根本,师法友团队是我们建立自性三宝的通途。你没有感念师恩的心,不可能会有福田,你没有恭敬佛法的心
生死奥秘
sheng-si-ao-mi
生死无常,浅论佛教的生死观
作者:admin   添加时间:2017-02-10 13:36:37   浏览:

   生命奥义1.jpg


    内容摘要:既有生就有死,生、老、病、死乃人间常事,因为我们对死亡未透彻明了,所以抱持恐惧、忌讳的心态,缘起于好生恶死之情。本文从生死问题谈起,论及佛教的生死观。

  关键词:生死佛教

  引言

  有生就有死,任何人都不能避免。常言: “世间最公平者为死神,君不见,凡圣贤愚贫富妍丑寿天皆归一死,叱咤风云,不可一世之王候将相,难免幻化,长寿如彭祖,虽为八百高龄亦终属南柯。”生死问题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。对生者来说,要想到我从哪里来:对行将垂暮的人来讲,就要考虑我将到哪里去。所以生与死既不能迈过去,也不能躲开。我们该如何面对呢?

  1.生死问题是人必须面对的最根本的问题

  1.1 生死事大

  常言: “生死事大。”一个正常的人都要对死亡这个问题进行思考,相信死亡是人的必然命运,最终想超越生死。从人类出现起,死亡作为最残酷,最无法抗拒的现实,一直引起人们的思考和探索。至今,它仍然是一个古老而又神圣的话题。

  谈到人类的生死问题, 自然要从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开始谈起。因为他就是从这个问题上开始产生困惑,于是产生思索,最后获得解脱与觉悟的。

  1.2 生死无常

  佛教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事都没有常性,万法都是因缘所生,没有常性才是世界的根本性质。所以持“常”的观点,就会生起诸多烦恼和欲望。因此我们要看破始终沉浸在悲欢离合之中的情感,看透众生因无明而轮回的实质。不要落入六道轮回中而不得解脱。所以我们既然知道有生必有死,就不要执着、贪恋。要去超脱生死。

  1.3 生死与业力

  佛教认为生死相连,生死之间由业力所牵,死只是作为一种生命的幻化形态,并不是生命的终结,而对我们这一期生命来讲,这一具色身只是经过了生命的一个驿站。只要世人明了缘起法则,不昧因果,就能把握生命的主动权,并通过对生活的合理安排,而解决人们对死的恐惧和无奈。

  2. 生的意义

  2.1 生的幸福

  常言讲:道家讲生,佛门谈死。其实佛教是非常重视生的,净空法师曾经说过,佛法的目的在于教导人们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。换句话说,佛教谈死并非目的,目的在于说生,即怎样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。这才是生的意义所在。所谓幸福美满的生活,佛教认为是有智慧、觉悟的生活,即使位高权重、富甲天下,但如果没有智慧,我们就会天天造作罪业,何来幸福可言。所以佛教认为我们应该“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”,从而过一种有智慧、觉悟的生活,最终了生死、出轮回,这才是幸福美满的生活,也正是生的意义所在。

  2.2 人身难得

  佛教中,人道排在六道轮回的较高层次,仅次于天道,并且认为人道是最能觉悟,修行成佛的一道。因为天道的天人往往贪着享乐无法觉悟,而人道则适合修学佛法。佛说人身极其难得,佛经中有一个比喻说:一只盲龟漫游在茫茫的大海深处,海水面上随波飘荡着一块浮木,浮木上面有个孔,而这只盲龟,每一百年才能浮到水面上一次。佛教认为,一个人死后能够投身人道,重新获得人身的机会就如同这只盲龟浮上水面,又刚好能把头穿过木孔。 “可见重新获得人身是何等的宝贵与宋之不易。”

  2.3 直面人生

  佛教生死观的积极意义就在于它看到了生命的脆弱性,肯定人有生、老、病、死。整个世界也没有永远存在的道理,只是在瞬息万变的缘起法中沉浮,缘聚则生,缘尽则灭。佛说: “众生可愍,常住合冥,受身危脆,有生有老,有病有死,众苦所集,死此生彼,从彼生此,缘此苦阴,流转无穷。”这是在说:世俗众生都在愚昧黑暗之中,看不见我们的生命是非常脆弱与危险的,有生有老,有病有死,又有与生俱来之苦,所谓,爱别离,怨憎会等等苦。所以,众生都在苦中生活,从生到死,永远流转没有出离之期。既然生命是如此脆弱,那么我们当然就要好好地善待生命了,既已知“人生难得”就要好好活下去,要珍惜宋之不易的人身。因此,我们应当重视生,只有生活得有意义,了解佛法,了解生命的真谛,我们才能在死亡来临之时不再恐惧。

  3.对待死的看法

  3.1 死并非是终点

  佛教中有这样一个故事,某妇人老年失子,痛不欲生,整日守在儿子的墓旁,低声哀吟,哭哭啼啼而不思饮食,佛得知后认为此事很有典型的意义,正可藉此教化弟子。于是率众弟子来到老妇处,老妇见佛宋,就求佛慈悲,运用神通救度她的爱子活过来。佛满口答应说没问题,只要你能取得一种吉祥火来,当可加持你的儿子死而复活。老妇听罢,兴奋雀跃,忙问: “什么叫吉祥火,到哪里去找?”佛答: “你随选一个地方挨家挨户去问,看谁家里未曾死过人,如果回答没有,那么这产人家的火就是吉祥火,取宋即可。”老妇听罢满怀希望地上路了,然而一家一家地问下来,没有一家符合佛所要求的条件。家家都曾有亲人去世过,无可奈何之下,老妇又失望地回到佛跟前回话。佛于是随机开导说:“这个世界上的一切生命有生必有死,生、老、病、死这是规律谁也不能避免。老妇闻佛开示,如梦初醒,顿悟无常之理。于是当下获得圣果,跟随佛陀走上了解脱之路。

  世人认为“人死如灯灭” 、 “万事皆休”。佛教却认为这是对死亡极其错误的理解。佛教说人是由四大:地、水、火、风而组成。即肉体和神识两部分组成的。人的死亡只是躯体的死亡即“四大消散”。人的神识并不会随躯体的死亡而死亡,神识将伴随生者生前的业力投生六道之中。死亡并非终点,而是随着神识,由业力辗转往复。如同车轮,生生死死轮回不止。但是,可以依教奉行,精进修学佛法而得到解脱生死的目的。

  无常迅速。这个故事反应了佛教对“死”的问题完全是基于事实,而予以理性处理的。

  3.2佛教对死的看法

  佛教对死亡的看法与科学不谋而合。佛教云死亡为往生,乃舍此投彼之意,生命系由色身及灵魂构成,物质性之色身必随因缘而变化,神识则是由原有生命形态转化为另一生命形态,并非断灭性消失。佛经中以六种观点看待死亡:

  3.2l死如出狱

  色身聚集诸苦,似牢狱系缚吾人,死亡恰如人服刑期满获释出狱。

  3.22死女口再生

  死亡意味此期生命终结,另一期生命开始。

  3.23死如卒业

  佛教以为人死后审判之权既非操之于上帝、阎王、亦非操之于佛菩萨,乃系个人业力所感。生时如求学,死时按生前所造之业力领取毕业证书去受生,即造业感果。

  3.24死女口乔迁

  色身若屋宇,经岁月之摧折乃至颓圮残破。死亡即似自旧宅迁至新居,非但不足惜,兼足可喜。

  3.25死如更衣

  死亡犹如褪去破旧衣衫,更换新衣。

  3.26死女口新陈代谢

  色身自出生至死亡,分秒皆在变化,细胞亦不断新陈代谢,死亡亦如细胞之新陈代谢,旧细胞逝去换宋新细胞之成长。

  从上述观点来看,死亡也并非就是世人眼中的结束,死只是一期生命的转折,是借假修真的道具。我们只有正确看待死亡,才能坦然面对它。

  4.我们应如何面对死亡

  4.1不要避讳死亡

  谈到“死亡”两个字,常人皆避开不谈,或者认为不知死亡与自己有关系,没有危机意识,常人顶多只谈到生老病三大问题。死的问题就跳过干脆不谈,好像感觉死亡反正离我们甚远,何必谈到死字呢?谈死似乎是一种忌讳,如此,死便成了人们不关心不思考的问题,也因此成了大问题。

  我们在活着的时候,应当非常重视死亡,原因主要有两点:

  首先,死亡是必然的,任何人都难逃一死,而且死期又是不确定的,死亡随时就有降临的可能,即使是身体非常健康,非常强壮的年轻人,也并不一定离死亡很远。

  其次,人一旦死亡,绝大多数人在死亡之后,因为自己生前的业力所牵,只能轮回在六道。堕于畜生道者,任人役使宰割;堕于饿鬼道,百年难食一饱;堕于地狱道,更是惨不忍睹,一天之中就有上千次死去活来,而且佛经说这种悲惨的境况时间极其漫长,没有出头之日。

  4.2积极面对生死

  佛说各人作业,各人受报,父亲的善恶果报不会旁落到子女的身上: “善恶殃咎,各随其身”,每个人的生死,都是自己的事情,他人是无法代换的。人的命运不是佛菩萨在操控,不是神明上帝在掌控,更不是鬼怪魍魉作祟运筹。而是由自己现世所作之善恶之业,宋决定自己的命运。这是很公平,很平等,没有特权的,没有任何人在操控。为善为恶自己可以自作运行。及至死亡之后,投胎转世于六道中。现世所为的善恶业力,即可决定来世的那一道了。为善即得三善道,为恶即堕三恶道。

  积极的佛教生死观,能够促进人们坦然地面对死亡,能够生起一颗平常心,不再执着于生死,从而做到超越生死。所以在当今,佛教的生死观,仍然可以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,为提高人们的从善生存意识而起到有益的助力。

  4.3净宗特色与和谐社会构建

  净土宗因专修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的念佛法门,故名。该法门以信愿念佛为正行,净业三福、五戒十善为辅助资粮。净土念佛法门由于方便易行,人人能修,安全稳妥,又能仰承佛力感应加持,念佛时即是以佛之真如熏习我辈的无明,摄受佛的智慧福德光明熏修吾辈业力凡夫。如念佛圆通章所说的“如染香人,身有香气”。再配以净业三福,深信因果,五戒十善等行为修持,在生能净化心灵,提升品格,业消智朗,增福增慧,幸福人生;临终又能蒙佛接引往生佛国净土, “自知时至,身无病苦,心不贪恋,意不颠倒,如入禅定,佛及圣众,亲宋迎接”,而得不退转,最终成就无上菩提。

  未法时代尤现代社会的众生,生活节奏紧张、竞争压力大,烦恼业力厚重,贪欲横流,物质资源日益枯竭,环境日趋劣下。净土念佛法门成为他们最宜普及修习的法门。无论在家出家,无论学生老师、士农工商,学习紧张时,迫于工作压力时,成功时,失意时,工间休息时,早晚睡眠时,时时可念佛片刻,净化心灵缓解压力,熏修改变性格习气,辅疗身心疾患,提升智慧等。心净国土净,娑婆世界本是众生众业所感而成。而佛法净土信仰,只有众生皈依佛陀之教导,在生按净业三福、五戒十善,环保素食,六度万行等准则妙法提升、改造自己的心性品格,一心念佛,从而净化社会风气,为精神文明、和谐社会建设做出贡献。

  结语

  本文着重论及人皆有生死的观念。阐明死时,神识随着业力、念头和习气而前去投胎。何念最强,即顺该念而去。所以,临终乃神识升沉之关键,成圣成凡即在此一举。处理得当,就超尘出浊。处理不当,就沉沦六趣。死亡后,至投胎前之中阴时期,亦为解脱与轮回之枢纽。也为另一期生命的开始。并且指明净土宗念佛法门是适应现代社会、为人们应该大力提倡的、利己利人的便捷解脱法门。

上一篇
下一篇​如何面对生死与聚散

评论

Comment

用户名 Name
评论 Comment
Powered by CmsEasy
客堂电话 : 0353-6693456 网站首页 法音 最新法讯 水神山 修学体系 文化交流 禅修 环境保护
来访地址
山西盂县水神山(离高铁阳泉北站约1000m)
网上预约
咨询QQ : 657966838
山西报国寺官网 Copyright © 晋ICP备17001298号